
醣類(碳水化合物)、蛋白質和脂肪為人體必需的三大營養素,糖尿病需要控制飲食中的醣類來幫助血糖管理,那麼蛋白質和脂肪可以多吃嗎?三大營養素對血糖的影響程度為何呢?
◆醣類
醣類食物經消化分解成葡萄糖,使得血糖濃度上升,最直接影響餐後血糖反應,血糖高峰約在餐後1小時左右,若攝取高升糖指數(GI)的醣類食物或攝取過多醣類食物時,餐後血糖就會上升更快、更多。
◆蛋白質
研究指出在控制良好的第2型糖尿病人身上,攝取蛋白質後不會使血糖上升,因為蛋白質能刺激胰島素以及腸泌素GLP-1和GIP分泌,延緩胃排空速度,改善餐後血糖。
在蛋白質對第1型糖尿病人餐後血糖影響的相關研究則指出:蛋白質影響血糖的時間約在進食100分鐘後。
當體內胰島素不足時,升糖素分泌增加,蛋白質會分解成胺基酸,造成生糖性胺基酸的糖質新生作用增加,轉變成葡萄糖,進而升高血糖。
◆脂肪
脂肪會延緩胃排空速度,使葡萄糖消化吸收速率變慢,延遲餐後血糖高峰。
體內胰島素不足時,脂肪(三酸甘油酯)會分解成游離脂肪酸與甘油,當糖質新生作用增加,會促使甘油轉變為葡萄糖,而血液中過多的游離脂肪酸會增加胰島素阻抗,影響血糖控制。
飲食中的脂肪對第1型糖尿病人餐後血糖影響的研究指出:脂肪會延緩餐後2~3小時的血糖高峰,但造成進食3小時後的延遲性高血糖現象。
如果吃高油脂飲食時,為了避免進食3小時後的高血糖而增加餐前胰島素一次注射的劑量,在餐後初期會有低血糖發生的風險。
◆一篇發表在《Diabetes Care》的文獻,對於不同飲食型態的胰島素注射劑量調整建議如下:
•攝取低於75公克純蛋白質的飲食:不需增加胰島素劑量。
•攝取含有至少30公克醣類和至少40公克蛋白質的混合飲食:需增加15~20%胰島素劑量。
•攝取超過40公克脂肪的高脂飲食:需增加30~35%胰島素劑量,並將胰島素於餐前和餐後分次注射。
由於餐後血糖反應會有個別化差異,血糖高峰可能延至進食3小時以後,如果攝取含醣類的高脂肪或是高蛋白飲食時,可能需要額外增加胰島素劑量,特別是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友,建議多測量餐後3小時血糖或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(CGM)來監測餐後血糖變化,以做為胰島素注射劑量與飲食計畫調整之依據。
建議糖友攝取均衡且適量的低GI飲食,避免含醣類且高脂肪、高蛋白的飲食,以幫助血糖管理。
另外要特別提醒,當發生低血糖時,不建議使用富含蛋白質的醣類食物(例如:牛奶)或含油脂的含醣食物(例如:巧克力)來治療,低血糖發生時應立即攝取純糖類的食物(例如:葡萄糖、果汁、蜂蜜),才能快速改善低血糖現象。
References:
Diabetes Care 2015;38:1008-1015.
Diabetes Care 2020;43:13-15.
Diabetes Metab. Syndr. 2022, 16, 102540.